2022年政府工作重点
时间:2022-03-30 18:30 浏览次数: 来源: 365线上棋牌_bet36365首页_365bet体育足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索引号 | 014006446/2022-00050 | 发文日期 | 2022-03-30 | 公开日期 | 2022-03-3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365线上棋牌_bet36365首页_365bet体育足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运行 | 体裁 | 其他 | ||
关键词 | 规划,经济,管理,控制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2022年政府工作重点 |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十四届一次、二次全会工作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扛起三大光荣使命,确保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上取得新成效,在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工业投资1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节能减排、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稳住宏观基本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大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有效投资与消费需求良性互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高效协同,力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行动,紧盯项目建设“五率”,充分放大27个项目入围省重大项目、历年最多的带动效应,确保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50亿元。坚持“一把手”抓招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抓招商,务实加强与重点央企、世界500强、实力民企、大院大所、头部基金的对接合作,加力招引区域总部、子公司和产业项目,全年备案落地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8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15个、超100亿元8个以上,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盘子。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建充电桩2500个、换电站5个以上,新基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0亿元。争取并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和专项债券,探索落地REITs、EOD、权益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更好撬动支持城市建设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实施89项年度促消费重点项目,持续打响“太湖购物节”品牌,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强化与头部零售企业、互联网平台合作,落地更多旗舰型消费项目,支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推动“锡品锡货”卖向全国、走向全球。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夜经济,持续培育新能源汽车、文旅融合等消费新增长点。推动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商户达到1万家,构建良好消费环境。高标准建设睦邻中心,加快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供给,探索推进“非居改保”,加快高品质住区、国际化社区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服务支持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和缓税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用足用好留抵退税政策,持续加大设备和研发投入。制定涉企政策注重听取企业意见,研究出台更多让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倾斜扶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新生代企业家“薪火计划”,持续壮大锡商群体。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推动中小企业升规提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80家,支持企业打造“杀手锏”、提升硬实力。积极服务企业上市、服务上市企业,制定升级上市融资、再融资、并购等激励政策,新增上市企业15家以上。优化要素资源供给。争创全国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城市,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占比提升至12%,推动在锡金融机构新设和升格。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集聚落地更多头部基金、天使基金、QFLP基金、S基金,探索建立股权份额转让交易市场,建设基金PARK二期,力争全市注册基金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争取国家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试点,实施新增用地指标“市控+区配”,放大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效应,引导资源向高效益地区和引领性项目倾斜。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全力服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
(二)聚力提升创新策源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高效对接,既抓谋划布局、又重落地实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度支撑度。加快平台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太湖湾科创带,高水平规划建设蠡湖未来城、梁溪科技城,引导支持霞客湾科学城、陶都科技新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太湖湾科创城竞相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一带多城”创新协同发展格局,确保科技新城年度投资超100亿元。坚持区域创新合作,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推动共建环太湖科创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无锡分中心。着力打造高水平标志性研发创新平台,扎实推动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新一轮能力提升,加快创建超算、芯片、光伏三大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无锡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10家产业创新中心,新建8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坚持量质并举、规范标准,引导市场主体协同参与,新建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120万平方米,新增30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载体,推动各类科创飞地加快建设、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大力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力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6000家。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编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图谱,深入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好发挥驻锡高校一流学科作用,紧密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精心筹办未来技术学院无锡峰会。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编制无锡开放创新合作地图。加快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升级优化“太湖人才计划”,增强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锡引力”。建强用好市人才集团,新建、改建国际人才公寓1万套。推进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学业、就业、创业、置业“四无忧计划”,引进大学生等海内外青年人才12万人以上,让无锡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第一站”。高标准建成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无锡知识产权法庭落地运行,大力培育科创服务综合体和科技中介,让无锡成为高度活跃的“科创自由港”。
(三)聚力迈向产业中高端,巩固放大实体经济优势。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无锡发展的根和魂,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质态、延展韧性,当好全省产业发展开路先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夯实提升“465”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着力提升地标产业影响力,聚焦物联网产业核心链条,招引培育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等应用场景产业化,务实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持续做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海力士七期、华虹二期、中环领先大硅片二期、先导智能产业园、卓胜微12英寸射频芯片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步紧盯芯片设计、装备材料等领域持续加力,推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落实生物医药产业园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布局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大力支持研发服务外包、高端医疗器械、抗原检测试剂等企业发展壮大,挂牌建设“一分中心两检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确保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1600亿元;扎实推进软件“五名”战略,加快发展关键基础、工业设计、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和新业态软件。着力提升优势产业支撑力,实施重点产业焕新工程,推动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两机”等产业延链强链,抢抓“风口期”集聚光伏、动力电池等优质新能源项目,推动向价值链上游持续攀升。着力提升未来产业爆发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储能、深海装备等重点领域,聚力元宇宙等重大场景方向,分别编制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精准导入高端领军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加速突破产业瓶颈,抢占发展新制高点。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强服务业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力促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0%以上。制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加快金融、科技、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动文化创意、康养融合、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高能级跃升。放大湖滨商业街改造提升效应,支持推动各地确定传统商业街区开展更新焕新。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支持民营企业坚守实业、深耕主业、勇创新业,在产品、工艺、模式上大胆探索、勇于变革,扩增量、优存量、抓变量,努力抢占新赛道、打造新终端、再造新优势。引导化工、纺织、钢铁、建材等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实施超千万元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万亩,改造提升低效用地1.8万亩,推动亩均产出稳步提升。争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鼓励更多优势企业塑造亮丽品牌、打造“无锡优品”。
(四)聚力打造城市新标杆,着力建设一流数字无锡。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聚焦产业、企业、政务、生活、治理、生态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攻方向,围绕核心链条、龙头企业和商业应用,做强“3+5+X”数字产业体系。主动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雪浪算力中心。聚焦降本降耗降碳“三降”,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三年行动,完善免费诊断、投入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引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推动3000家企业数字化诊断、1000家企业绿色化诊断,创建1000个智能制造标杆,让广大企业“敢转”“愿转”“会转”,进一步培育“高峰”、厚植“高原”。打造数字生活新范式。推进数字生活新场景建设三年行动,统筹基本民生、普惠民生、品质民生,打造“停车就诊联动”等重点应用场景10个以上。实施“灵锡”全面提升计划,推动一码贯通市域涉人、涉企、涉证场景,新增上线服务事项100项,加快实现全周期数字生活服务。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努力不让任何人在数字时代“掉线”。夯实数字治理新支撑。实施数字底座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体系建设,提升“一网统管”治理效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强化“数字孪生”理念和应用,有序推进市政、建筑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加持,加快布局“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产业集聚区、人流密集区5G网络全覆盖。加快新一代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城市大脑网络安全运管中心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应用和资产交易。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强化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
(五)聚力融入国家大战略,不断增创区域竞争优势。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持续完善无锡行动方案,更好服务协同发展大局。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发挥,深度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持续加强产业对接、创新协同、教育交流、医疗合作,续写沪锡“精彩故事”。把服务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发展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抓手,以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通加密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与苏州、常州的全方位高水平协作,共建苏锡常国际大都市区。加强锡常泰跨江联动,高质量建设江阴—靖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盐泰锡常宜高铁开工建设。建立与深港澳长效合作机制,实质性加快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援疆工作,扎实开展与连云港的南北结对帮扶合作。高水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通道,系统谋划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重大事项,着力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境外园区建设和对外投资发展,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2.0升级版建设和上市发展,鼓励实力企业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跨国并购,组建行业企业“走出去”合作联盟。系统谋划、务实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和投资合作。高标准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要求。坚决抓好国家、省警示片披露问题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高效推进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深化美丽岸线建设,巩固扩大岸线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努力打造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样板。扎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严防非法捕捞反弹,持续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
(六)聚力改革开放再出发,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更好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矛盾问题。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主动对标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紧盯政策、政务、市场、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加快制定营商环境条例,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0版行动方案,持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建设行动,打造最佳竞争优势。聚焦企业侧、群众侧需求,深化政府侧“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证照“一网通用”,进一步减时间减环节减成本。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实现招商护商专员全覆盖,放大“惠企通”平台综合作用,努力为企业家提供“贴心式”“保姆式”“按键式”服务,用暖心实招换企业安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新一轮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实施混合所有制项目40个以上,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10%以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改革配套制度,巩固拓展税收社会共治。支持梁溪科技城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农贸市场集中运营管理改革,推动加油站优化提升与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有机融合,实施市区巡游出租车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开放强市。全面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推动“区政合一”“一区多园”取得实质性更大突破,支持江阴临港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强化全方位贸易促进,用足用好出口退税、信贷、信保等政策工具,加快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分拨中心建设,举办长三角跨境电商发展峰会和交易会,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数字贸易示范区。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引导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规模。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持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启动苏南硕放机场货运物流区、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扎实推进新航站楼、跑道扩容、地铁联通等前期工作,加快组建航空货运公司;依托无锡(江阴)港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支点,支持江阴港加快融入上海港、提升区域性货运枢纽地位,推动江港、运河港、陆港、空港“多港联动”。加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和传播,办好“赏樱周”、重点国别产业对接等国际月活动,持续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聚力增强综合承载力,加速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市域协同发展。鼓励引导各地加强项目招引、产业培育等协作联动,深化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开工建设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和锡宜S2线,确保锡澄S1线全线贯通,形成“四线共建”态势。开工建设锡宜高速扩建工程、锡太高速,加快改造提升快速中环,推进312国道改扩建、高浪路快速化等项目建设,畅通断头路、疏通拥堵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落实优化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意见,实施总规划师、责任规划师制度,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强化功能区发展理念,做实做强一批科创功能区、商务创新区、消费引领区、特色产业园。突出功能性、内涵式发展,统筹抓好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历史文脉保护,启动实施火车站南广场、运河湾等重点更新单元,改造老旧小区150个、700万平方米,新改建给排水、燃气等管网350公里。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实施惠山等山体“显山透绿”工程,启动烈士陵园改造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市植物园,统筹推进滨水带状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环卫一体化作业改革,推进背街小巷等整治攻坚,新建公共停车位8000个以上、新接入动态联网公共停车位20万个。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化公交、地铁两网融合,优化站点设置,着力打通地铁与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间的“最后500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定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7.7万亩,加大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强化粮食收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压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确保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推进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优化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支持江阴、宜兴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因地制宜拓展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确保村级集体收入基准线超250万元、平均线过1000万元。务实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放大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成效。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现代“美丽农居”,全面启动改造1980年前所建农房,鼓励改造1981年至2000年所建农房,打造一批“新江南人家”示范村。实施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创建环太湖“四好农村路”全国样板,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令人向往的“锡式乡村生活”。
(八)聚力打好污防攻坚战,持续擦亮生态宜居底色。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加快建设美丽无锡,蹄疾步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强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衔接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标准,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及重点专项方案,探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高水平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零碳科技产业园,支持无锡经开区建设全域“双碳”示范区。紧盯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社会等重点领域,聚焦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等关键支点,加快技术攻关突破和低碳场景应用,积极对接争取省专项资金、投资基金支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60项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发展光伏、氢能、储能和充换电设施,推进江阴和锡山整县光伏试点,切实提高发展“含绿量”“含金量”。深入推进“碳普惠制”建设,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时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完成治太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生态清淤150万立方米,探索推进太湖流域重要水体水系沟通,更高水平实现“两个确保”。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加快实施“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加强蠡湖生态治理和岸线整治提升。全面完成长江、太湖流域排污口分类整治,确保552条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提升至80%。强化臭氧与PM2.5“双控双减”,加强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统筹有机废弃物处理、塑料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和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施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有序推进73个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北尖公园净水厂等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收集处置能力14万吨。建成启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和危险废物监管平台,加快梁溪生活垃圾转运站和惠山飞灰填埋场二期建设,对市区小型医疗机构医废实行全覆盖收集、全流程监管。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支持江阴、宜兴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刚性落实污染防治攻坚不力地方严格惩戒措施。推广“环保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宜兴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九)聚力民生保障强服务,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千方百计做大“蛋糕”、又公平合理分好“蛋糕”,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务实推动富民增收。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确保民生保障当期可承受、长期可持续。制定实施共同富裕示范引领区建设行动计划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落实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研究出台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慈善力量专项政策。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稳步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擦亮“创响无锡”品牌,培育省级创业示范基地5个,支持自主创业2.3万人。纵深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与时俱进做好低收入人口认定、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重点做好大病救助等工作,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梳理排定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和工作计划,针对性加强资源供给,更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等需求。抓好“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落实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深化与江南大学部省共建、市校合作,做强做大无锡学院、太湖学院、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推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职业技术大学。深化卫生健康“三名”战略,争创更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与上海医疗机构务实合作,完善优化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下延伸,让群众得到更好更便捷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南医大无锡医学中心、江大附院北院区改建、精神卫生中心二期等项目,支持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做大做强、提升科研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数字医疗,全面优化就医流程,进一步提高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慢性病管理,落实肿瘤早筛早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更好关爱“一老一小”。聚焦老有优养、小有优育,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推进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启动实施惠老助餐攻坚行动,实现街道(镇)区域性助餐中心全覆盖,完善加密社区助餐服务点;更好发挥社区卫生中心作用推进医养结合,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服务有机衔接,打造“15分钟优质养老服务圈”,努力让老人安享晚年。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落实社区托育、养老有关配建要求,实施生育休假、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三孩生育配套政策,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新建普惠性幼儿园13所,让年轻夫妻少一些生育养育负担,让孩子们都有幸福童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落实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年度重点攻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和文化艺术人才引培工程,办好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首届长三角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大赛,让文化无锡熠熠生辉。传承发展锡剧、紫砂、泥人、精微绣、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擦亮吴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体育空间提质扩容,加快启动市奥体中心、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国专纪念馆、音乐厅,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研究推进工商文化博物馆建设,新建“钟书房”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完善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精心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两山一湾”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支持江南古运河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滨湖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精心办好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新建和更新体育设施项目100个以上,打造更多社区健身、灯光球场等群众身边的运动好去处。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